海參圈“聚毒層”是指在塘底30—50厘米以上有毒有害物質向上浮升,水體中下層有毒有害物質向下沉積而形成的交匯處。在這個交匯處形成一個特殊的層面,我們稱之為參圈“聚毒層”。
參圈聚毒層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在大量排換水后導致營養鹽流失,藻類新陳代謝或倒藻死亡產生毒素;動植物尸體、殘餌糞便發酵耗氧引起底臭;水位過深水不能對流導致底部缺氧;人為濫用殺蟲藥、消毒劑、殺草藥、化學絮凝劑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沉積,導致該層面發熱、發酸、發臭,嫌氣細菌大量繁殖、生物耗氧量、化學耗氧量增大、還原性中間產物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甲烷、低級胺類、硫醇等耗氧,形成“氧債”從而成為原生動物、細菌、病毒的滋生地。而這個層面也恰恰是海參、蝦蟹的棲息區,如不及時防范可導致海參漂參、化皮或養殖動物疾病爆發。
改良措施
1、用水自然·調水專用或水自然·077等生物制劑浸泡后配合解毒專用潑灑,以分解有機質,凈化水質改良底質。通過對有機質的分解,可起到抑制致病菌的繁殖,減少有機質的耗氧達到菌相的平衡。
2、定期底部消毒。對底部有機質較多的水體,即使通過活菌分解也仍有較多的有機質成為病原的培養基,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每10~15天左右對池塘底部用二氧化氯顆?;蛄矟崳?0%聚維酮碘)拌泥沙進行消毒,抑制致病菌的繁殖。
3、氧化底部聚毒層,提高池底氧化還原電位。高溫期每7—10天左右用底益凈除臭型顆粒配二氧化氯拋灑,氧化底層交匯處所形成的“聚毒層”, 防止底部缺氧,從而抑制腐敗菌,特別是弧菌的繁殖生長,控制池底發熱、發臭、泛酸現象,防止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有害物質的積累。
4、高溫期開機增氧或定期攪動水體或排除底部水,打破水體分層現象,把上層水中飽和的氧氣輸送到下層,增加底部溶氧,從根本上改善池底的溶氧條件。同時開機增氧或定期攪動水體可以把下層水體中豐富的營養鹽輸送到上層,為藻類提供營養,加速藻類的光合作用,維持水體藻相平衡。
|